• 24小时销售热线:13938276101
欢迎来到九游会app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九游会app:市场饱和销量腰斩玉米收获机产业出路在何方

来源:九游会app    发布时间:2025-11-27 18:13:27
九游会真人:

  国内玉米收获机领域形成了以雷沃、英虎、迪马、牧神、勇猛等知名品牌,制造企业超过70家的产业格局,且品牌集中度一直上升,销量前5的品牌占据了七成多市场销量比重。据农业农村部信息公布情况,玉米机收率高达97%。

  玉米机市场饱和,销售以更新换代为主,年销量约为3—4万台,那些年动辄销售近8万台的火爆场面一去不复返矣。庞大的产能与萎缩的需求,把玉米机产业推上风口浪尖。人们不禁要问:玉米收获机产业出路在何方?

  近年来,玉米收获机市场面临显著下行压力。2023年市场销量同比断崖式下跌50%,2024年继续探底,补贴公示销量3.28万台,同比下滑近13%。这一趋势主要源于投资回报周期延长:超过70%的机主反映“车多活少”,作业价格集中在每亩70-90元,且较上年持平略低,导致跨区作业收益下滑。按传统盈利模式,机主需1-2个作业季完成设备置换,但当前收益不足迫使更新周期延长,直接抑制新购机需求。

  玉米市场行情报价持续低迷成为行业重要制约因素。2024年国内玉米价格跌至四年最低点,2025年7月主产区均价较去年同期再降15%,部分地区出现“卖粮难”。国际层面,2023/2024年度全球玉米产量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美国、巴西等主产国供给过剩压低国际价格,传导至国内市场。

  国内供需矛盾同样突出。2024年玉米总产量达2.67亿吨,库存1.2亿吨处于历史高位,但饲料加工业因畜牧养殖低迷需求锐减,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不足60%,工业消费增速放缓。政策层面,2025年最低收购价下调5%及“价补分离”补贴改革进一步加剧价格下降带来的压力,削弱农户购机能力与意愿。

  销量结构变化。市场呈现“四行机为主、五行机崛起”格局。四行机占比达50%,五行机销量占比逐年增加,主要销往黑龙江、山东等北方产区。籽粒直收机、茎穗兼收机等细分品类加速分化。中联重科、潍柴雷沃等三家企业占据籽粒直收机74%市场占有率;茎穗兼收机领域河北英虎独占55%份额,需求受养牛业景气度影响显著。

  企业与渠道调整。2024年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增至74家(净增5家),但经销商数量减少120家至2667家,显示行业集中度仍较低,中小品牌面临整合压力。品牌竞争呈现“头部波动、新势力突围”特点。雷沃、英虎等稳居前列,中联重科从2023年第41名跃升至2024年第5名,吉林顺昆(废铁品牌)以43%份额领跑履带式玉米机市场。

  技术路线转型。国内玉米收获机技术从分段式向籽粒直收演进,经历背负式、割台互换、自走式摘穗等递进式发展。与欧美“一机多用”模式不同,国内机型受农艺习惯、烘干设施等因素制约,多功能化与可靠性提升仍是技术攻坚方向。

  在农机补贴政策推动下,玉米收获机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强智能化农业机械研发应用,要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75%。智能化技术体现在作业数据实时采集、故障诊断预警及远程监控等功能,通过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优化作业流程,提升管理效率。例如,产量传感器与BDS定位系统结合,可实现收获过程中的产量分布图绘制,为精准农业提供数据支撑。

  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将重塑玉米收获机作业模式。激光控制平地技术、自动控制算法与BDS导航系统的集成,使收获机可按预设路线自主完成作业,减少人工干预。这不仅降低了操作员劳动强度,还能通过路径优化提高作业精度,减少重复收割或漏割现象,从而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性。未来,随着5G通信和AI算法的应用,远程操控及多机协同作业或将成为现实。

  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大型玉米收获机需求量开始上涨。土地流转加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得农业生产趋向集中连片,对设备作业效率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大型化趋势表现为发动机功率提升(如200马力以上机型占比增加)、割台宽度扩大及脱粒系统优化,例如8行及以上割台机型可显著减少单位面积作业时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大型化玉米收割机产量达43059台,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50931台,反映出市场对高效设备的需求。

  排放标准升级倒逼设备绿色化转型。根据《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方面的要求》,2022年12月起非道路机械需符合国四标准,推动玉米收获机采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技术。同时,电动化与混合动力技术开始探索应用,部分小型收获机已尝试锂电池动力系统,以降低碳排放与噪音污染,未来或逐步向中大型机型渗透。

  土地规模化与政策导向。土地流转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大型智能玉米收获机创造了市场空间。规模化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更倾向选择大功率、宽幅割台的高端机型,以匹配千亩级连片作业需求。此外,中央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倾斜(如对大型智能农机的补贴比例提高)进一步刺激了市场需求结构升级。

  国内玉米收获技术路线逐步与国际接轨。传统“摘穗+脱粒”分段收获模式正向籽粒直收转变,推动玉米籽粒收获机研发。欧美国家通过谷物联合收获机互换割台实现多作物收获,国内部分企业已推出兼具玉米、大豆、小麦收获功能的多功能机型,以适应种植结构调整需求。此外,穗茎兼收机型因能同时回收秸秆(用于饲料或生物质能源),在部分地区受到青睐,反映出市场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视。

  政策红利。农业农村部持续将玉米收获机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对绿色智能装备给予优先支持,部分省份还设立专项补贴资金。技术迭代。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技术与农业机械的融合,有望催生新型作业模式(如“农机+大数据”服务),拓展玉米机设备增值空间。

  市场竞争加剧。国内玉米收获机市场集中度较低,中小厂商研发技术能力不够,低价竞争可能会引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需求周期性波动。玉米价格与种植培养面积变化直接影响玉米机市场需求,2025年玉米最低收购价下调5%及生产者补贴政策调整,短期内或抑制市场增长。

  技术转化成本。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高玉米机制造成本,如何平衡性能提升与价格可负担性,是厂商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完善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并优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针对玉米收获机的不一样的规格、技术参数(如智能化、环保型产品)设置差异化补贴标准,降低农民购机成本。同时,对企业研发投入给予税收减免,鼓励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健全法律和法规保障。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基础,细化配套政策,明确政府在研发技术、市场监管、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职责,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法制环境。

  加强地方政策协同。推动地方政府结合区域特点,出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等专项政策,形成国家与地方联动的政策支持网络。

  引导智能化与自动化发展。鼓励企业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具备自动导航、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功能的智能玉米收获机,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强化绿色环保研发技术。支持企业开发低排放、低噪音、低能耗的环保型产品,推广清洁能源动力系统,满足国家农机排放标准,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促进专业化与定制化生产。带领企业根据不一样的地区种植模式(如平原、丘陵)、地形地貌及农艺需求,研发定制化产品,提升玉米机对多元化场景的适应性。

  均衡区域市场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及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地区的政策倾斜,通过补贴倾斜、示范项目落地等方式,推动东北、华北等主产区与西南、华南等潜力市场协同增长。

  推动产业链整合与协同。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整合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环节,构建“研发-制造-售后”一体化产业链,加强与种植户、合作社的合作,形成产业生态闭环。

  规范市场秩序与质量监管。严格实施玉米收获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加强质量抽检和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公平竞争环境。

  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玉米收获机维修服务网络,支持第三方服务平台发展,提供设备保养、故障维修、技术培养和训练等一站式服务,提升设备使用效率和寿命。

  推进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种植。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细碎化治理的要求,鼓励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规模化种植,为玉米收获机推广应用创造需求基础。

  强化人才教育培训与技术推广。联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开展农机操作手、维修技师培训,通过“田间学校”“示范基地”等模式推广先进机型和作业技术,提升用户应用能力。

  短期看,市场需应对社会保有量过剩与作业效率提升的双重压力——玉米培养种植面积稳定但收获机保有量持续增加,导致单台设备作业量下降。长期需依托技术迭代(如籽粒直收机普及)、政策引导(如烘干设施配套)及跨区作业模式优化,缓解供需矛盾。同时,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变化与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或为行业提供结构性机遇。

  未来5-10年,玉米收获机将在技术升级与政策引导下向“智能、高效、绿色”方向迈进,无人驾驶与大型化机型成为市场主流,同时需应对玉米产业价值波动带来的需求变化。企业需加强核心研发技术,优化产品性价比,推动技术路线多元化,以适应规模化、精准化农业发展需求。政策层面需加强完善补贴机制与市场调控,稳定玉米产业链价值,为农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新闻